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
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
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致争:值得争吵。
- 薄幸:薄情,负心。
- 举头三尺有神明:古人认为神明无处不在,连人的头顶上都有神明监视。
- 当罪名:承担罪名。
- 碜可可:确实,真实。
- 海誓山盟:比喻非常坚定的誓言。
- 绣带:女子的腰带。
- 裙刀:女子裙边的装饰刀。
- 活取:活生生地夺取。
翻译
寻找值得争吵的事情却不争吵,既然已经说定了就要先说定。说到至诚,我是最至诚的,你薄情,谁更薄情? 难道没有听说过举头三尺有神明吗?忘恩负义的人应该承担罪名!海神庙里有他为证,就像王魁负了桂英,确实有海誓山盟。 在绣带里难以逃命,裙刀上更是自我刑罚,活生生地夺取了一个年少书生的性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冲突。诗中女子对男子的薄情表示不满,并引用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古训来强调道德的约束力。同时,通过“海神庙”和“王魁负桂英”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男子负心的罪责。最后,女子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表达了对负心人的绝望和愤怒。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激烈,揭示了元代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和道德沦丧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