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拼音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一百十六字,上阕五十七字,下阕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茂嘉十二弟:宋·刘改之《龙洲词》有《沁园春·送辛稼轩弟桂林官》词,有句云:「入幕来南,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详此词语意,盖即作于「筹边如北」之时,则刘词当亦送茂嘉者。茂嘉事迹仅见此二词中。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宋·洪练塘《离骚补注》:「《禽经》云:『巂(guī)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鶗、鹈通。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芳菲都歇: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注:「鶗鴂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广韵》:「鶗鴂春分鸣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马上琵琶:暗用王昭君出塞事。石季伦乐府《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关塞黑:唐·杜少陵《梦李白》诗:「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句: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
「看燕燕,送归妾」句:《诗经·邶风·燕燕》毛传:「《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列女传·卷一·卫姑定姜》:「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句:西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将军指李陵言。陵数与匈奴战而终降于匈奴,故谓为「身名裂」也。司马子长《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身名裂,四卷本丙集作「身名列」。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句:用荆轲刺秦事。《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閒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还知:此处「还」字应作「倘」或「如果」解。
序
这是一首很负盛名的送别词。辛茂嘉是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本词非一般赠别,而是借题发挥,抒国家兴亡之感。此词开头由三种禽鸟悲啼,啼到春归花谢起兴,酝酿成一种悲恻气氛。「未抵」翻进一层,提出「人间离别」题旨。列举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李陵诀别苏武、易水饯荆轲五事,佳人薄命,英雄末路,生离死别,哀凄悲壮,宣发尽人间别恨。「啼鸟还知如许恨」,挽结前文,回应开端,比较春恨与别恨,断言啼泪必将变为「啼血」,沉痛之至!「谁共我,醉明月」,一笔陡折,收归题旨。由春恨到别恨,归到「如许恨」,实际是在感叹人间恨。面对人生种种恨,亲人远离,哀伤可知。其中自当涵盖无限时代恨、家国愁。
赏析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稼轩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稼轩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鹈鴂(tí jué):鸟名,又作“鶗鴂”,即杜鹃鸟。
- 芳菲:花草盛美。
翻译
绿树丛中传来鹈鴂鸟的啼鸣,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鹧鸪鸟声刚停,杜鹃鸟又声声凄切。一直啼叫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痛苦地怨恨那百花都凋谢。算起来这都比不上人间的离别,像那昭君出塞弹着琵琶进入黑暗的关塞,还有那阿娇被废离开宫廷辞别金阙,又如庄姜望着燕子飞走送归妾。 将军身经百战却声名败坏,到河梁上回头遥望万里,与故人永远诀别。易水之上萧瑟的西风寒冷,满座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帽仿佛雪一般。正当壮士慷慨悲歌还未停歇。啼叫的鸟儿如果知道这些遗憾,料想它不啼叫清泪而要啼出鲜血。有谁能和我一起,在明月下醉酒呢?
赏析
这首词以“别茂嘉十二弟”为题,借送别族弟,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和悲愤。词以三种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词人对堂弟离别的悲伤。随后列举了历史上五个著名的离别典故,昭君出塞、阿娇失宠、庄姜送妾、李陵别苏武、荆轲刺秦,以烘托人间离别之悲,加强了词的感染力。 整首词感情沉痛悲愤,格调苍凉悲壮,融合历史与现实,笔锋雄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各种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故国沦陷、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