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其无蒲、狄乎!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吕、郤:晋国大夫吕甥、却芮。
- 寺人披:即勃鞮(dī),又名履鞮,晋国宦官。
- 蒲城之役:晋文公重耳曾被其父晋献公派寺人披攻打蒲城。
- 一宿:一夜。
- 狄君:指狄人首领。
- 田:打猎。
- 渭滨:渭水边。
- 中宿:第二夜。
- 夫袪(qū):衣袖。
翻译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晋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晋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令你第二天到达,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跟随狄君在渭水边打猎,你替晋惠公来谋杀我,命令你过三个晚上到达,你第二晚上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为什么那么快呢?那只袖子还在,你还是走吧!”寺人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又要遇到灾难。执行君王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除掉君王的憎恶,尽力而为。至于蒲人、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君王即位,难道就没有蒲、狄一样的人吗?齐桓公不记管仲射中带钩的仇恨,而让他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齐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呢?走的人很多,难道只我一人?”晋文公接见了他,他把将要发生的灾难报告了晋文公。晋文公偷偷地和秦穆公在王城会见。己丑晦日,晋文公的宫室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找到晋文公,于是到黄河边上,秦穆公把他们骗去杀了。
赏析
这段文字讲述了寺人披求见晋文公并陈说自己虽曾忠于前君而追杀晋文公,但若晋文公能不计前嫌任用他,他也会忠诚于晋文公。此后晋文公得报知晓将有灾祸,与秦伯会面,而吕甥、郤芮最终被杀。文中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各方复杂的心态和微妙的局势,寺人披的言辞透露出他对忠诚和君命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多变。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