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拼音

译文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注释

皋:水边高地。 隰:低下的湿地。 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亭皋:水边的平地。皋(gāo)。
  • 原隰:广平低湿之地。隰(xí)。
  • 彭门:徐州的古称。

翻译

在水边的平地上树叶飘落,广平低湿之地的菊花已泛黄。凭高远望满眼都是秋天的景致,时节已临近重阳节。追想在彭门过去的岁月,成千的骑兵如云般聚集在平野,在古球场举行盛大的宴会。凭吊古迹谈论兴盛与衰亡,看着剑饮酒兴渐长。 感慨如水流逝的年华,思索过去的事情,又增添了许多凄凉之感。当时在座的杰出人物,大半都已经去世。慨叹怀念平生的豪放,自嘲如今已两鬓如霜,漂泊在水云相间的地方。罢了罢了那功名的志向,这心意就交付给酒杯吧。

赏析

这首词上阕主要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和回忆过去的盛况,营造出一种恢弘而略带沧桑的氛围。下阕则转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体现出深深的凄凉与无奈。作者从自然景象入手,逐步深入到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的豪迈与如今的落寞,更凸显出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整体情感深沉而复杂,展示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蔡伸

蔡伸,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存词175首。 ► 1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