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拼音
注释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líng líng):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泠泠,清凉之貌也。
银汉:天河。
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序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诗人张养浩所创作的散曲。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折桂令:曲牌名。
- 飞镜:比喻月亮。
- 磨:打磨。
- 彻:贯通,通透。
- 乾坤:天地。
- 印透:映照。
- 山河:山川河流。
- 玉露:秋天的露水。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清凉、冷清的样子。
- 银汉:银河。
- 波:波浪。
-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这里指月光下的树影。
- 婆娑(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 老子:作者自称。
- 恹恹(yān yān):精神不振的样子。
翻译
那一轮明月宛如飞镜,是谁将它打磨得如此明亮?月亮照耀着天地,山河都被它映照得清晰可见。秋露清凉,银河在秋空中显得格外平静,没有波澜。今晚的月光比平常更加明亮,没有任何阻碍,桂花树的影子在月光下舞动。我放声高歌,想问一问嫦娥,在这美好的夜晚,精神不振,如果不喝酒沉醉,又能怎样呢?
赏析
这首曲子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明月清辉,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冷的氛围。开篇以问句引出明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接着描述了明月照耀下的天地山河、秋露银河以及桂影婆娑的景象,细腻而生动,展现出中秋夜的美好与宁静。作者通过自我高歌和对嫦娥的发问,表达了在这良辰美景中,希望通过饮酒沉醉来尽情享受美好时光的情感。整首曲子意境优美,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中秋夜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