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出自 王安石 的《 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望夷宫: 秦朝宫殿名,此处暗指秦始皇暴政。
  • 鹿为马: 借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指鹿为马”典故,形容秦始皇昏庸,颠倒黑白。
  • 秦人半死长城下: 指秦朝徭役繁重,大量民力被征调修筑长城,导致百姓疲惫不堪。
  • 商山翁: 指隐居不仕的四位老人,他们拒绝参与秦朝的统治。
  • 桃源种桃者: 暗指桃花源(传说中的隐居之地)的居民,与外界隔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儿孙生长与世隔: 桃源中的人们与外界社会隔绝,不知外界变迁。
  • 渔郎漾舟迷远近: 渔夫泛舟湖上,迷失在桃花源的美景中。
  • 山中岂料今为晋: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想到外面的世界已经换了朝代,晋代取代了秦朝。
  • 长安吹战尘: 指唐朝都城长安(实际上这里是借代秦朝都城)战乱不断。
  • 重华一去宁复得: 重华为舜帝的别名,意指美好的时代不再,历史循环往复。

翻译

在望夷宫里,权臣把鹿说成马,秦地人民大半在长城下疲惫丧命。逃避秦朝暴政的不只是商山四皓,还有桃花源里的隐士种桃生活。他们在这里种桃已有多年,采摘花朵果实,连树枝也成了柴火。他们的子孙与世隔绝,虽然有父子关系,却无君臣之分。渔夫摇着船,在花海中迷失方向,偶遇桃花源中人,相互询问世间之事。他们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曾是秦朝,更没想到山中已换作晋代。听说长安正弥漫着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不禁泪湿衣襟。美好的时代一去不返,世间纷扰历经了多少个秦朝的兴衰。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秦末至晋代历史变迁的画卷。诗人通过对桃花源的隐逸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渔夫与桃花源人的对话,揭示出外界的战乱与桃花源内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诗中借用了“重华一去宁复得”的典故,暗示了对理想社会无法重现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循环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寓言性强,寓意深远,体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文学风格。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