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如可担重任的贤人志士。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
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注释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这两句是说橘树禀受天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素荣:白色花。这两句是说橘树绿叶白花,长得茂盛可喜。
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这两句是说橘树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
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这两句是说橘子的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纷缊宜脩:长得繁茂,修饰得体。
姱(kuā):美好。这两句是说橘清香馥郁,妆扮得体,美而不丑。
嗟:赞叹词。这两句的意思是:可叹的是你从小就有志向,与众不同。
「独立」二句: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廓:胸怀开阔。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这两句的意思是:橘闭心弃欲,谨慎自守,所以终无过失。另一版本作:终不失过兮。
秉德:保持好品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秉持美德,没有私心,可与天地相合。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淫,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少:年少。
师长:动词,为人师长。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年虽少,却可为人师长。
行:德行。
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
置:植。
像:榜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赏析
《九章·橘颂》从体制上来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写的物象限于一种,写作路径略近于《诗经》。这首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前四节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后五节二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从现世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后皇:后土与皇天,这里指天地。(后:hòu;皇:huáng)
-
徕:同“来”。(徕:lái)
-
服:习惯,适应。
-
壹志:志向专一。
-
曾枝:繁枝。
-
剡(yǎn)棘:尖利的刺。(剡:yǎn)
-
抟(tuán):圆。(抟:tuán)
-
文章:花纹色彩。
-
精色:鲜明的皮色。
-
纷缊(yūn):纷繁茂盛。(缊:yūn)
-
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
翻译
天地间生长着一种嘉美的树,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的水土。
它禀受天命不可迁徙,只生长在南方的国度。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更加坚定了它专一的志向。
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朵,繁茂的样子令人喜爱。
枝条层叠锐利的刺,圆圆的果实聚成团。
青色和黄色相杂糅,花纹色彩灿烂绚丽。
外表鲜明内里洁白,类似可以担负重任的人。
长得繁茂又修饰得当,美好而不丑陋。
赞叹你幼年时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而坚定不移,难道不是令人欣喜吗?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心胸开阔无所求啊。
清醒地独立于世,保持横立而不随波逐流。
封闭内心自我谨慎,始终不犯过错啊。
秉持着品德没有私心,可与天地相匹配啊。
我愿在岁月流逝中同你一起凋谢,与你长久为友啊。
你美好而不淫乱,梗直而又有纹理啊。
虽然年纪还小,却可以做人们的师长啊。
你的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把你作为榜样啊。
赏析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对橘树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之情。诗中从橘树的外形、内质,写到它的特性和志向,将橘树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橘树以人格化的赞美。
诗的开头,赞美橘树是天地间的嘉树,适应南方的水土,这其实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和忠诚。接着,诗人描述了橘树根深蒂固、难以迁移的特点,象征着诗人自己坚定的意志和爱国情怀。橘树的绿叶素荣、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等描写,展示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诗中还强调了橘树的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质,这正是屈原自己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同时,诗人表达了对橘树的敬仰和愿意与之长久为友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整首诗通过对橘树的赞美,表达了屈原对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向世俗妥协的决心。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的咏物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