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偏逢薄倖,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拼音
注释
薄幸:无情的,负心的。
老成:世故,社会经验多。真成:真挚老实。
懵(meng)懂:痴呆,不晓事。瞌睡:糊涂,混日子。怜:爱,喜欢。
鹘(gu)伶:精灵鬼,狡猾的。惺惺:机警的,聪明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短命的:指寿命不长或轻薄无行的人,这里代指那些品行不端的浪荡子弟 。
- 薄幸:薄情、负心。
- 老成:指为人稳重、诚恳。
- 真成:真诚实在。
-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měng dǒng) 。
- 怜:怜爱。
- 瞌睡:此处代指和自己一样稀里糊涂的人。
- 鹘伶:机灵、聪明 (hú líng) 。
- 惺惺:聪明的人。惺惺相惜即聪明人爱惜聪明人 。
翻译
那些轻薄无行的人偏偏遇到同样负心薄情的伴侣,而为人稳重诚恳的人则能遇上真诚实在的对象。无情无义的人就别指望能碰到多情的人相伴啦。糊里糊涂的人总是怜爱同样昏昏沉沉、不明事理的人,机灵聪慧的人相互欣赏珍惜。要是有人想轻视别人,最终反而会让自己被人看轻。
赏析
这首小令以简洁通俗的语言,犀利地揭示了世间人际交往和处世的种种现象与本质。开篇以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 两组对比,鲜明地展现出不同性格与品行的人在感情世界里的遭遇,揭示出一种看似偶然却又蕴含着某种必然的规律。接着 “无情的休想遇多情” 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强调了感情中对等原则。下半部分通过 “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 两种不同类型人相互欣赏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层次人群的特性与交往方式。最后 “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一句点明主旨,发出劝诫,提醒人们不要随意轻视他人,否则最终受损的是自己,表达出对于人与人应平等相待的一种思考与呼吁,富有生活哲理,引发读者对人际交往的深刻反思。整首曲子语言质朴、生动,于直白之中蕴含深邃的人生智慧 。
宋方壶
元末明初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名子正。至正(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后来,由于“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烧,而编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筑室于莺湖之西,“闢室若干楹,方疏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云,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无求于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而宋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可见他多年正是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参见《清江贝先生集》中《方壶记》)。工散曲,其曲作之中,倾吐了对元代社会的不满,对官场的鄙弃,对奸党的恨恶,对下层妓女的同情,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拥护。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套数五套、小令十三首。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