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出自 苏轼 的《 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拼音

译文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注释

翻香令:词牌名,创于苏轼,因词中有“惜香更把宝钗翻”,故名。《词式》卷二说“全调只有此一词,无别词可较”。 金炉:金属铸的香炉。 麝煤:即麝(shè)墨。 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重闻:再嗅。 余熏:余留的香味。 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偷盖:暗暗地盖上。 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然:“燃”的本字。 氤氲(yīnyūn):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嫌怕:厌弃而害怕。 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上片写苏轼在妻子王弗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暗含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全词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赏析

上片,写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第一句用了主谓语忆旧。忆当年,每天祝福的烧香的“金炉”暖气犹存,伴读时的“麝煤”已是所剩无几了。第二句用递进句忆旧。忆当年,君“借香”希望香气长留身边。更为可贵的是,用“宝钗”将那残余未尽的香翻动,让它全部燃烧完毕。最后四句用叙述的语言写现实。“重闻”那个地方,“余熏”还存在。“这一番气味”远远超过了从前的烧香祝福。整个上片饱含着浓烈香气,以象征着苏轼与王弗昔日幸福绵绵。 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第一、二句写感情上的隐私:“背人偷盖”着小蓬山式的香炉,再把沉香木加进去,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这是为了什么,最后几句,从两层意思上作了回答:一是“且图得,氤氲久”;二是“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尽管“嫌怕断头烟”是陈旧习俗,但反映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全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咏一个妇女焚香,羞怯的希望香气溜得更长久,以象征幸福绵绵。实则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香炉焚香、今昔对比之景来怀念王弗。“背人偷盖小蓬山”,这一举动,虽极微小,但典型地刻画了苏轼的虔诚专一爱情。“嫌怕断头烟”,不免含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麝煤:即“麝墨”,制墨原料,也指墨迹。
  • 宝钗:这里应是指女子头上的一种首饰。
  • 蓬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沈水:即沉水香。
  • 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翻译

金色的香炉还留有一些温暖,麝香墨已快燃完。珍惜香料又用宝钗去翻动它。重新闻到那香气的地方,余下的熏香还在,这一番的气味胜过从前。 背着人偷偷把这香料像小蓬莱山一样堆起。又把沉水香暗暗地一同点燃。暂且求得那浓郁的香气能长久,因为情谊深厚,担心害怕那断头的香烟啊。

赏析

这首词细致地描绘了焚香的情景和心理。上阕写香炉尚暖,香已残,用宝钗翻动以再度感受香气,强调此时的香味更胜从前。下阕则说背人堆起如蓬莱山般的香料并点燃沉水香,渴望那香气持久,体现出对情的珍视与眷恋,以及生怕香气中断的微妙心理。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出一种独特的意趣和情感世界,将生活中的小细节与深情融合在一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