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拼音
译文
采了又采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筐儿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思念。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注释
采采:采了又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
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种子可入药。
盈:满。
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怀:怀想。
寘(zhì):同「置」,放,搁置。
周行(háng):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陟(zhì):升、登。
彼:指示代名词。
崔嵬(wéi):山高不平。
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
虺隤(huītuí):有病、生病,多指马而言。
姑:姑且。
酌:斟酒。
金罍(léi):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维:发语词,无实义。
永怀:长久思念。
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兕觥(sìgōng):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永伤:长久思念。
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瘏(tú):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痡(pū):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云何:奈何、奈之何。云,语助词。
吁(xū):忧伤而叹。
序
《国风·周南·卷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诗作,由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他远行在外的丈夫开始,想像她丈夫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实写,二、三、四章是想像的情况,虚实结合。开始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然后描述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
赏析
《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
《周南·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汉广》《周南·汝坟》等诗中都有此类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周南·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采采:茂盛的样子。注音:(cǎi cǎi)
- 卷耳:一种植物,嫩苗可食。
- 盈:满。
- 顷筐:一种浅而易盈的竹筐。注音:(qǐng kuāng)
- 嗟:感叹词。注音:(jiē)
- 怀:思念。
- 寘:放置。注音:(zhì)
- 周行:大道。
- 陟:登上。注音:(zhì)
- 崔嵬:山势高峻的样子。注音:(cuī wéi)
- 虺隤:疲劳而病。注音:(huī tuí)
- 姑:姑且。
- 酌:斟酒。
- 金罍:青铜制的酒器。注音:(jīn léi)
- 永怀:长久思念。
- 玄黄:马因疲劳而毛色变得黑黄。
- 兕觥:犀牛角制成的酒杯。注音:(sì gōng)
- 永伤:长久忧伤。
- 砠:有土的石山。注音:(jū)
- 瘏:病。注音:(tú)
- 痡:疲惫不堪。注音:(pū)
- 吁:忧愁。注音:(xū)
翻译
采了又采卷耳菜,总是不满那浅筐。只因我想念远行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登上那高高土石山,我马儿跑得腿发软。且把金杯斟满酒,好浇心中长思恋。
登上那高高的山冈,我马儿毛色已变黄。且把犀角杯斟满酒,不让心中长悲伤。
登上那陡峭的石山,我马儿累得倒在地。我的仆人也疲惫,哎呀忧愁满心里!
赏析
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篇,以朴素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以及征夫在外的艰辛。
诗的第一章,写女子采摘卷耳菜时心不在焉,因为她心中思念着远方的爱人,以至于无法将筐装满,反映出她内心的忧愁。二、三、四章则以男子的口吻,描述了他在旅途中的艰难跋涉和疲惫不堪,通过对山势险峻、马儿疲惫等细节的描写,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同时,男子借酒消愁,希望能够缓解心中的思念和忧伤。
整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女子的思念和男子的艰辛交织在一起,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生动地表现了古代人民在生活中的情感和境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