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出自 三国阮籍 的《 咏怀 · 其四
二妃游江滨,逍遥从风翔。 交甫解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拼音

注释

从风:一作“顺风”。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 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 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 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或言是讽刺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刺司马氏之作。 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本为讽刺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二妃: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 交甫:郑交甫,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 婉娈(luán):年少美好貌。
  • 猗靡:随风飘动貌。
  • 萱草:一种草本植物。

翻译

尧的两个女儿在江边游玩,自在逍遥地随风飞翔。郑交甫解下环佩相赠,她们年少美好散发着芬芳。那随风摇曳的情爱,千年也不会相忘。她们的美貌使下蔡的人都为之迷醉,美好的容颜令人心中牵念。心怀感激却生出忧思,在兰房种植萱草。精心梳妆打扮是为了谁呢,那久盼的雨却埋怨太阳。为何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有一天却突然换成了离别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传说故事为引,描绘了美丽而动人的场景和情感。诗中既有对二妃与交甫之间情感的描述,也有对美好容易消逝、友情也会发生变故的感慨。以浪漫的笔调抒发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爱恋、有思念、有忧伤、有无奈。最后通过“金石交”与“离伤”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情绪的落差和人生的无常感。整体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阮籍

阮籍

阮籍,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 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