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拼音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注释

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飘风:大风、强风。 骤雨:大雨、暴雨。 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失:指失道或失德。

赏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希言:少言寡语,稀疏的语言。
  • 自然:这里指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
  • 飘风:疾风,狂风。
  • 骤雨:急雨,阵雨。
  • 孰为此者:是谁造成这样的现象?
  • 从事于道者:遵循大道的人。
  • 德者:有德行的人。
  • 失者:行为失当的人。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用不足,也就有不信的情况。

翻译

老子说:很少有人能顺应自然法则,就像狂风不会持续一整天,急雨也不会下个不停。是谁造成这种现象呢?是天地。连天地都不能持久不变,更何况人呢?因此,那些遵循大道的人,他们的行为就与大道一致;有德行的人,他们的品性也与德行相合;而行为失当的人,自然会陷入困境。与大道相合的人,大道也会乐意接纳他们;与德行相符的人,德行也会喜悦地回应他们;行为失当的人,失去也会成为他们的结果。信用如果不够,自然会有不信随之而来。

赏析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类行为应如同风和雨那样,适时而适度。他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人的行为也应该有节制,不可过度。同时,他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选择对于人生轨迹的影响,指出遵循大道和德行的人会得到自然的认同和回报,反之则会面临相应的后果。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哲学思考。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