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拼音
译文
【其一】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其二】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其三】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其四】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其五】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注释
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二十:一本作“十二”。
时:时时。
掣(chè):拉、拽。
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序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各具情韵。这组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韵。
其中第二首诗开头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阑云散,海阔天青,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指顾:手指目视。
- 掣(chè):拉,拽。
- 西兴:渡口名,在今浙江萧山。
- 角巾:古代隐士的头巾。
- 欹(qī)侧:倾斜。
翻译
【其一】海上波涛从遥远的水天一线处滚滚而来,站在楼前放眼望去,浪涛像堆积的雪一样。从今天起每当潮水上涨你就得登上望海楼,尽情地去观看那银山般的潮浪二十回。【其二】狂风把雨吹进望海楼,倾斜着飘落,这壮观的景象应该用优美的句子来夸赞。雨停了潮水退去江海一片碧绿,不时有闪电像紫金蛇般在天空出现。【其三】青山断开之处有层层的佛塔,隔岸的人家呼喊都能呼应。江面上秋风在傍晚来得很急,是为了把钟鼓之声传到西兴渡口。【其四】楼下不知是谁家在夜里烧香,玉笙吹出哀怨的曲子在初秋的凉意中。面对着风有客人吟诵着秋扇的诗词,拜月之时没人能看见晚间的妆容。【其五】沙河水边的灯火映照着山成红色,在如歌的鼓乐声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要问少年的心还在不在,只见那戴角巾的人头发蓬乱地倾斜着。
赏析
这组诗描绘了望海楼的不同景象。其一写了海潮奔涌的壮阔及观赏海潮的兴致。其二描绘风雨中望海楼及周边的景象,风雨后的景色转换也极为生动。其三写出了隔江的景色和秋风急吹的感受。其四夜间的氛围,通过焚香、玉笙、拜月等细节,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寂寞的意境。其五则写出了河边热闹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整体上,诗中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象,也有细腻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生动展现了望海楼周围丰富多彩的画面。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赋予了这些景象以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