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出自 无名氏 的《 国风 · 邶风 · 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拼音

译文

太阳月亮放光芒,光明照彻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不依古道把人伤。何时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顾我心伤。 太阳月亮放光芒,光辉普照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背义和我断来往。何时日子能正常?为何与我不搭腔? 太阳月亮放光芒,每天升起在东方。可是像他这种人,说和做的不一样。何时日子能正常?使我忧伤全遗忘。 太阳月亮放光芒,日夜运行自东方。我的爹啊我的娘,为何让我离身旁。何时日子能正常?让我不再述冤枉。

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 居、诸:都是语尾助词。 照临:照耀到。 下土:大地。 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以古道相处。 胡:何,怎么。定:止。指心定、心安。 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顾,念。 冒:覆盖,照临。 相好:相爱。 报:答。 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 无良:不好,不良。 俾(bǐ):使。 父兮母兮:呼唤父母。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不述:不循义理。

《国风·邶风·日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抱怨丈夫变心的诗,大概是卫国的一位妇女,受到丈夫的虐待,内心痛苦之极,不由地呼天唤地,喊爹叫娘,责备丈夫对她不闻不顾,不理不睬,抒发心中的怨愤之情。全诗四章,每章六句。诗以日月起兴为比照,声诉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弃妇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此诗对弃妇的心理刻画非常形象生动。

赏析

此诗第一章描绘了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章与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出自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邶风·日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居、诸:语气助词,没有实意。
  • :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 :覆盖。
  • 德音:声誉、品德。
  • 俾(bǐ):使。
  • :喜爱。
  • :终,这里指始终如一。
  • :循,依循。

翻译

太阳月亮在天上,光辉照耀着大地。竟有这种人啊,不像过去那样待我。他的行为怎么能稳定?难道不来看顾我。 太阳月亮在天上,覆盖着下方大地。竟有这种人啊,不再和我相好。他的行为怎么能稳定?难道不报答我。 太阳月亮在天上,从东方升起。竟有这种人啊,品德声誉都不好。他的行为怎么能稳定?使我可以忘记他。 太阳月亮在天上,从东方升起。父亲啊母亲啊,爱我却不能始终如一。他的行为怎么能稳定?回报我却不依循道理。

赏析

这首诗以日月的起落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来反衬人生变化的急剧,表现出女子那被弃后的痛苦和哀怨。她直呼日月,呼天抢地地倾诉心中的悲愤和绝望。诗中反复强调“胡能有定”,深刻地表达出女子对负心人的行为不可捉摸、变化无常的极度不满,以及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和悲哀。同时通过“父兮母兮”的呼喊,更增添了一份孤独和凄凉之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无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