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出自 杜甫 的《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拼音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注释

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剑南:这里指蜀地。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金谷、铜驼: 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至后》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当时杜甫正在剑南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杜甫此时虽蒙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器重,过着青袍白马的幕府生活,但有志不得伸,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秋去冬来,花开花落,物换星移,触景伤情。于是只好借诗咏怀,排遣苦闷。全诗兼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眷恋乡土和怀念兄弟的真挚感情。

赏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后:指冬至之后。
  • 日初长:指冬至后,白天开始逐渐变长。
  • 剑南:指剑阁以南,即今四川一带,杜甫当时所在之地。
  • 洛阳:杜甫的故乡,他在这里有深厚的感情。
  • 青袍白马:指官员的服饰和坐骑,这里可能指杜甫自己的官职。
  • 金谷铜驼:金谷园和铜驼陌,洛阳的两个著名景点,这里代指洛阳。
  • 棣萼:即棠棣之花,比喻兄弟。

翻译

冬至过后,白天开始变长,我远在剑南,思念着洛阳。 身着青袍,骑着白马,这官职又有何意义,金谷园和铜驼陌虽美,却非我的故乡。 梅花即将开放,我却未曾察觉,与兄弟分别后,我们只能永远相望。 忧愁至极,本想通过写诗来排遣心情,但诗成之后,吟咏起来却更加凄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冬至后对故乡洛阳的深切思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诗中,“青袍白马”与“金谷铜驼”形成对比,前者虽代表官职,却无法给予诗人心灵的慰藉;后者虽美,却非故乡,无法替代诗人对洛阳的眷恋。梅花欲开而诗人不自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麻木与失落。最后,诗成后的凄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愁绪。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