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拼音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声誉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惧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热爱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注释

仁声:即仁闻,仁德的声誉。

赏析

本章论为政者当用仁德之实感化百姓。 孟子讲了四个概念:仁言与仁声,善政与善教。他认为,仁德之言固可教化百姓,但若为政者自己有仁德之实,而不仅仅用言语教育别人,老百姓才会真心向往仁德。良好的政治会使百姓害怕而按时交税,故国家可以得民财,但若用良好的教育感化百姓,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是仁声,即为政者由仁德之实而获得的仁德声誉。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得民财者,百姓足而君无不足也;得民心者,不遗其亲,不后其君也。”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