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流水淙淙,隐约可辨犬吠之声;桃花灼灼,带露更显艳丽之色。
树林幽深,鹿儿时隐时现。正午时分,溪边不闻钟声。
野竹分开云雾穿入青天,飞泉挂在碧绿山峰。
道士身经何处?无人能够知晓。只能独自身靠古松,默默排遣无端愁绪。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桃花带露浓:一作“桃花带雨浓”。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犬吠 (quǎn fèi):狗叫声。
- 带雨浓:带着雨水的浓艳。
- 时见鹿:偶尔能看到鹿。
- 溪午:中午时分在溪边。
- 不闻钟:听不到钟声,指寺庙的钟声。
- 青霭 (qīng ǎi):山间的云雾。
- 飞泉:瀑布。
- 碧峰:青翠的山峰。
- 愁倚:忧愁地倚靠。
翻译
狗叫声在水声中回荡,桃花带着雨水的浓艳。 在树林深处偶尔能看到鹿,中午时分在溪边听不到寺庙的钟声。 野生的竹子分隔开山间的云雾,瀑布挂在青翠的山峰上。 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忧愁地倚靠在两三棵松树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白访问戴天山道士不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诗中“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以声色并茂的手法,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间清晨的画面。后句“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则通过对比,突出了道士不在的寂静。最后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道士去向的疑惑和自己的孤寂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