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信陵君:战国时魏安釐王异母弟,名无忌。
- 席帽:一种草帽。
- 萧:萧索。
- 东京:指开封。
- 桕(jiù):乌桕树。
- 离披:分散下垂的样子。
- 毛薛辈:毛公、薛公,都是信陵君的门客。
- 原尝亚:赵平原君、齐孟尝君。
翻译
戴着席帽姑且显得萧索,偶然经过信陵君的祠庙之下。正看到满眼都是荒芜的亭台和败落的树叶,就如同东京的客舍般凄凉。九月的惊风似乎要吹落帽子,半走廊的细雨时常飘落在屋瓦之上。乌桕树刚刚泛红就倾向于在坏墙边,分散下垂地打着。古往今来的事情,令人悲哀惊诧;自己身世的遗憾,总是无端牵惹。倘若信陵君还在世,一定会怜悯我。我难道比不上毛公、薛公那辈人,而您难道甘心比平原君、孟尝君稍逊吗!叹息侯嬴老泪纵横却也没有多少,如铅水般倾泻而下。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信陵君庙的荒凉景象,以及词人对古代豪杰之士的追思和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和对身世的无奈。上阕着重描写信陵君庙的衰败萧索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下阕则转入抒情,感慨古今之事,抒发自己身世之恨,并将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对信陵君寄予厚望和同情,最后以侯嬴之泪来烘托内心的愁苦。全词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借古讽今,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