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
拼音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澹:也写作“淡”。
序
此词描绘了作者友人的舟中梅屏以及载屏之舟的美丽图景,表达作者对梅屏及小舟的赞叹之情。
赏析
“冰骨”两句,绘出屏中梅树之貌。两句脱胎于成语“冰清玉洁”,赞梅树之格调高雅。“木兰”,即木兰舟的省称。此言自己在观赏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后,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傲霜斗寒般的气质。“懒妆”一句,以梅拟人,写出梅枝的神韵。此句也是从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中化出,赞屏中梅枝活似佳人之天生丽质,虽懒于梳妆打扮,然淡然而立,尽占春色,不愧为“东风第一枝”之称。此亦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赞梅枝也。
“月落”两句,紧扣上片结句而生发开去。林逋《山园小梅》有“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词人另辟蹊径,写自己对月落后溪边梅枝的感受:月儿虽然已沉没在小溪的尽头,梅枝的倩影却能长留在溪畔。此非影留,实是词人感情所系也。接着词人转而写实,言日长天久春天也会过尽,然而绘有“东风第一枝”的梅屏,却长留在舟中。“五湖”句,既点出“舟”字,也复赞梅屏。“五湖”,即太湖。西施曾从范蠡游五湖,此言李中斋小舟载着的梅屏,在千顷太湖的水色掩映下如西子之畅游五湖般的更显婀娜多姿。全词紧扣“舟中梅屏”,拟人状物反复咏叹,形神皆备,根本没有“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之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冰骨:像冰一样清冷的风骨,常用来形容梅花或人的气质清冷高洁。
- 玉人:容貌美丽的人,此处指观赏梅花的人,也可能指画面中的女子。
- 木兰:这里指船。
- 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翻译
梅花如冰般清冷,枝丫清瘦。佳人刚登上小船的时候,梅花宛如懒于梳妆的佳人,斜立着,散发着恬静的春日风姿。 月亮落下,溪水尽头,梅花的清影仍在;白昼渐长,春天离去,画帘低垂。五湖的水色也掩盖不住梅花如西施般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舟中梅屏的美景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神韵。上阕通过“冰骨清寒瘦一枝”表现梅花的清冷高洁和清瘦之态,“玉人初上木兰时”巧妙地将观赏梅花的人引入画面,增添了一份生动之感,“懒妆斜立澹春姿”则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慵懒而又迷人的美感。下阕“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通过对月落、日长等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时光的流转和梅花的坚韧,即使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梅花的美丽依然存在。最后一句“五湖水色掩西施”以夸张的手法赞美梅花的美丽胜过西施,凸显了梅花的独特魅力。整首词意境优美,语言清丽,将梅花的形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