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拼音
译文
【其一】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
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菸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其二】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
立:成。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句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
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
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以:用,去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正好。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故事:旧事,典故。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序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共两首,其二最为著名。林则徐因主张禁菸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戍:(shù)防守边疆。
- 口占:不起草稿,随口而成。
- 浩荡襟怀:广阔、浩大的胸怀。
- 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
- 九垓(gāi):即九州,指中国。
- 嗤:嘲笑。
翻译
【其一】 离家出门一笑不必心怀悲哀,宽广的胸怀到处都能敞开。 世上的事无法顺遂没有过错就立足,显达的官职不是自然就有。 回头看那波涛中的英伦三岛渐远,在这尘世之中要重新开始数遍九州。 不要轻信那些小孩子的轻薄之语,嘲笑他们赵老送灯台自顾不暇。 【其二】 力量微弱肩负重任长久精神疲惫,再竭力衰老平庸肯定难以支撑。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祸福就逃避或追求? 贬谪居住在这里正是君恩深厚,守拙正好适宜于戍边的士卒。 笑着和妻子谈论过去的事,试着吟诵那“断送老头皮”的诗句。
赏析
这两首诗是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时所作,既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刚正不阿、忠诚为国的高尚品质,也体现出他豁达洒脱、不屈逆境的精神境界。第一首诗面对被贬,他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相信自己广阔的胸怀无论到哪里都能施展,对时事和仕途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对未来充满期待。第二首诗更是写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千古名句,强调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担当和大义令人敬佩。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有一种坚定从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