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出自 李商隐 的《 荆门西下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崄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拼音

译文

江上风浪甚险,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间南风大作,舟行甚速。自荆门回望荆州,已是夏云重裹,清楚难辨。 人在半世生涯里,千万不可轻视离别,因为尽管我们不愿分离,老天何曾给予成全呢? 家里人写信来嘱咐我要安心在边塞供职,不要惦记。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挂满蕙兰的家园小径上,再难有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了。 船向东行,前面就是辽阔的洞庭湖了。想到那儿必定是波涛汹涌,湖阔水深,蛟龙恶行,由此倒羡慕杨朱为歧路而悲了。

注释

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荆门即荆州用典,犹云舟发荆州向东而下。以东向为西下,古人自有此种语法。” 一叶:一叶扁舟。 夏云:夏口之云。 险巇(xī):危险。祢衡《鹦鹉赋》:“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 绝徼(jiào):绝域,极远之边塞。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 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列子·杨朱篇》:“杨朱见岐路而泣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荆门西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谓自荆州东去,一叶扁舟曾遇风波之险,回望荆州,已被夏云遮掩;颔联谓人生岂不能轻视,感叹上天把厄运交给人们;颈联谓家人寄信嘱己安于异地,可是诗人深感难以返回故乡,会合无期;尾联谓洞庭湖波涛险恶,羡杨朱泣于歧路,免遭艰险。全诗充满漂流之感,故乡之思,情深意远,回味怆然。

赏析

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荆门回望夏云时。”开篇就设置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一叶”、“一夕”,音韵和谐,给读者以“一”的具象,却说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风,整船不休止的担忧和困顿。在汹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种向往安定的心情,此时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凶险。在旅途的愁绪里,诗人翘首回望,已辨认不清荆州了。回首旧地,最是怅然。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无尽的感慨和想象。 颔联“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诗人用了个倒句,即把结论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后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于深度。可谓“情深意远,玉溪所独”。 颈联“骨肉书题安绝徽,蕙兰蹊径失佳朝。”在颠簸的小舟上,诗人回首旧地,感叹人生,天意难料,自然亿起自己温暖的家庭。这两句紧扣上两句“轻离别”,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寻味。 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妓。”因为杨朱遇到歧路,终究是在平坦的陆路上。不过,诗人此时不仅仅是失路之感迫于内心,还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杨朱泣歧路,虽然前途未卜,尚可选择,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险巇”之途,不容半点选择的余地。 纵观全诗,记行抒怀,以颔联为中心,先叙风险波恶的江上行舟,回首旧地荆州,慨叹人生离别之苦,把握自身命运之难;进而忆及家室亲人,无限惆怅;最后把眼光投向未来,感到前途艰险,茫然无措。在排遣愁绪的同时,流露出一股自嘲情绪。全诗从头到尾,读来如舟行江中,起伏跌宕,首尾激荡,中间旋回,错落婉曲,体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附近,长江南岸。
  • 一叶:指小船。
  • 荆云:荆门一带的云。
  • 夏云:夏天的云。
  • 崄巇(xiǎn xī):艰险崎岖。
  • 骨肉:亲人。
  • 书题:书信。
  • 绝徼(jiào):边远的地区。
  • 蕙兰: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
  • 蹊径:小路。
  • 杨朱泣路岐:杨朱在岔路口哭泣,因为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比喻人生选择之难。

翻译

一夜南风,小船显得更加危险,回头望去,荆门的云彩已变成了夏天的模样。人生怎能轻易地面对离别,天意又何曾避免过艰险。亲人的书信中提到平安,但美好的时光已错过。洞庭湖宽阔,蛟龙凶恶,反而羡慕杨朱在岔路口的哭泣,因为至少他还有选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荆门时的所感所思。诗中,“一夕南风一叶危”形象地表达了旅途的艰险,而“荆云回望夏云时”则通过云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后两句抒发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人生选择的感慨。诗的最后,通过对洞庭湖和杨朱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选择的艰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