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出自 王维 的《 李陵咏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拼音

注释

三代将门:《汉书•李广苏建传赞》:“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 结发:束发之意,指初成年。 上:述古堂本作“门”。单(chán禅)于: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名王:《汉书•宣帝纪》:“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颜师古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句谓哪里只是令匈奴遣名王人侍天子? 婴:遭遇。穹庐:毡做的大型圆顶帐篷。《汉书•匈奴传》:“匈奴父子同穹庐卧。”句谓遭遇同居穹庐(指投降匈奴)的耻辱。 坐:犹顿、遽,说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此:指“穹庐耻”。《汉书•苏武传》:“(陵)因谓武曰:……陵始降时,忽忽(若有所失貌)如狂,自痛负汉。”此句即用其意。 “深衷”二句:投躯,谓献身出力。《汉书•苏武传》载陵谓武曰:“陵虽驽怯,令汉且贳(宽赦)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指降敌之事)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指曹沫为鲁庄公在柯邑劫齐桓公事,参见《史记•刺客列传》),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又《李陵传》载陵降匈奴后,上怒甚,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曰:“彼(指陵)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此二句即用其意。 引领:伸颈远望。子卿: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一○○)出使匈奴,单于多方胁降,武皆不为所屈,遂被留匈奴凡十九年,帝时还汉,拜典属国。陵与武素厚,单于尝令陵说武降,武不从;后武归汉,陵曾置酒与之诀别,泣下数行。事见《汉书•苏武传》。理:申辩。言不是您还有谁能为我申辩。此二句写陵与武别后,对武的思念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年开始束发,这里指成年。
  • 奇策:非凡的计谋或策略。
  • 壮士:勇敢的战士。
  • 长驱:长距离不停顿地快速行进。
  • 塞上:边塞之上,指边疆地区。
  • 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 :军事防御工事。
  • 旌旗:旗帜的总称,用以指挥或标志。
  • 箫鼓:古代的乐器,这里指军乐。
  • 沙漠陲:沙漠的边缘。
  • 战声:战斗的声音。
  • 烟尘: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比喻战争的激烈。
  • 骄虏:傲慢的敌人。
  • 名王:有名望的君王。
  • :侍奉,这里指投降或被俘。
  • 大军援:大部队的支援。
  • :遭受。
  •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被俘后的生活。
  • :受到。
  • 深衷:内心深处。
  • 投躯:献身,牺牲。
  • 引领:伸长脖子,形容盼望的急切。
  • 子卿:指苏武,汉朝使臣,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坚守节操。
  • :理解,帮助。

翻译

唐朝的王维写下这首《李陵咏》,描绘了李陵这位汉家将军的英勇与悲壮。诗中写道,李陵是三代将门之后,成年时便有非凡的计谋,少年时期就已成为勇敢的战士。他率领士兵长驱直入边塞,深入匈奴的军事要塞。在那里,两军的旗帜相对而立,军乐声中透露出悲伤。日暮时分,沙漠的边缘,战斗的声音在烟尘中回荡。他的命令是要消灭傲慢的敌人,不仅仅是侍奉有名望的君王。但当他失去了大部队的支援,便遭受了被俘的耻辱。他自小受到汉朝的恩惠,怎能忍受这样的境遇。他内心深处渴望有所报答,但还未到献身牺牲的时刻。他急切地盼望着苏武,如果不是苏武,又有谁能理解他的处境并给予帮助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陵英勇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悲壮。诗中,“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凸显了李陵的英勇与智谋,“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描绘了他的军事行动,而“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则传达了战场的紧张与悲伤。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表达了李陵的无奈与耻辱,而“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则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最后,诗人以“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作结,表达了对苏武的期待,也反映了李陵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对李陵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刻描绘与感慨。

王维

王维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