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出自 杜甫 的《 秋雨叹三首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阑风长雨:指持续不断的风雨。阑风,晚风。长雨,连绵不断的雨。
  • 四海八荒:泛指天下各地。
  • 浊泾清渭: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分明。
  • 禾头生耳:形容庄稼因雨多而发芽,像耳朵一样。
  • 黍穗黑:黍子的穗因雨水过多而发黑。
  • 斗米换衾裯:形容物价飞涨,一斗米就能换取被褥。
  • 相许宁论两相直:即使互相许诺,也难以论及双方的价值是否相等。

翻译

秋风不断,细雨绵绵,整个秋天都是这样纷纷扰扰。天下各地都被同一片云所覆盖。牛马在雨中行走,已经难以分辨它们的身影,泾河的清水与渭河的浊水何时才能分明?庄稼因为雨水过多,禾头上长出了像耳朵一样的芽,黍穗也因为雨水而变得发黑,农民和田妇的消息全无。城里的米价飞涨,一斗米就能换取被褥,即使人们互相许诺,也难以论及双方的价值是否相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连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和苦难。诗中,“阑风长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的连绵不断,而“四海八荒同一云”则展现了这种天气的普遍性。后两句通过“浊泾清渭”的比喻,暗示了社会现实的混沌不清。诗的下半部分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如“禾头生耳黍穗黑”和“斗米换衾裯”,生动地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和物价的飞涨,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深刻社会责任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