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出自 李贺 的《 昆崙使者
昆崙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拼音

译文

西王母的神鸟,还没带回长生的信息,茂陵的烟树却已深染愁色。宫中的金盘仍在承接玉露,但茫茫的元气却收取不得。墓道上的石兽,背上早生裂纹,石雕虬龙的鳞片多半残缺,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别处,是陵墓上长夜高悬的明月。

注释

昆仑使者:指为西王母当信使的青鸟。《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居昆仑山,有三只青鸟为她取食传信。又据《汉武故事》,西王母遣使见汉武帝,约期相会,武帝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烟树:云雾笼罩的繁茂树木,愁色:凄愁暗淡的气氛。 金盘玉露: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在长安的宫中筑台,上铸一尊金钢仙人,手捧铜盘,用以承接露水。按迷信说法。这种露水掺和玉屑服用,可以长生。淋漓:指露珠沾湿或流滴的样子。 元气:指天地间之精气。方士认为服吸它可长生不老。 麒麟(qí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珍异祥瑞之兽。这里指陵墓前的石麒麟。 虬(qiú)龙:这里指寝殿丹漆柱上雕刻的龙。虬:传说中的无角龙。 万国:即九州。指中国各地。 中天:天中,指茂陵上空。

《昆仑使者》是唐朝诗人李贺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说汉武帝盼望的昆仑使者毫无消息,而他自己却早已死了;金盘中虽有玉露淋漓,却收不到茫茫元气。后四句说武帝墓前的石麒麟和石虬龙肢体都已裂残,最使人感到可悲的就是明月之下,万事全无着落,只留下孤寂的陵墓而已。作者以此表明汉武帝征服万国的雄心及希求长生的妄想都成了泡影,后来者当引以为鉴戒。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写汉武帝求仙徒劳,来嘲讽唐宪宗服药石以求长生,荒诞误国,对古今帝王追求神仙长生的愚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首联“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起笔徐纡,“无消息”与“生愁色。相对,既把诗的背景追溯到神话传说之中,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汉武帝刘彻身上。尽管汉武帝生前追求长生不死,喝玉露,吸元气,但结果还是葬身茂陵,与世长辞。这说明人类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颔联“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虽无“愁”字却延续了愁意。“愁”是诗人精心结构的意象。西王母的青鸟没有带回长生的消息是一愁,金盘承露,服食无法长生又是一愁。其愁的延长,那茂陵破败的景象无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而,诗人认为最使人感到伤悲的,是茂陵上空高照的明月。言外之意,最可叹的是汉武帝求长生的徒劳。唐人有借汉说唐的习惯,因此,对汉武帝的讽刺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两句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发展,巨石造成的麒麟天长日久也会崩裂,雕刻在粗大宫柱上的虬龙总有一天会肢体断折。可见那种所谓长生不老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这反映了李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末句是说只有这轮光照千古的明月,阅尽人间沧桑,是汉武帝求长生未遂的见证人,也是当今君王执迷此道而荒误国政的见证人,汉武帝虽然有求仙的迷信思想,但毕竟还不失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因此,作者在诗中也表现出对他有所惋惜。 这首诗从歌颂汉武帝的雄图大略入手,却感叹人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借汉武帝来讽刺唐宪宗的痴心妄想,意在反对服药石以求长生这类荒诞无稽之事。此诗意境悲凉,笔势奇崛,情致冷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昆崙(lún):即昆仑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使者:指传说中从昆仑山来的神仙使者。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此处指汉武帝。
  • 金盘玉露:指传说中神仙饮用的仙露。
  • 元气:指天地间的原始生命力。
  •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 虬龙:传说中的龙的一种。
  • 万国:指天下各国。
  • 中天:天空的中央。

翻译

昆仑山的使者没有传来消息,茂陵的树木笼罩在忧愁的烟雾中。 金盘中的玉露自然滴落,但那茫茫的元气却无法收回。 麒麟背上的石纹裂开,虬龙鳞下的红枝折断。 哪里最能触动天下人的心,是那夜空中高悬的明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通过昆仑使者的无消息和茂陵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描绘了仙境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人世间的无奈和无法挽回的过去。最后两句“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则以明月为媒介,抒发了对天下人共同情感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普遍人性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神秘和哲理的色彩。

李贺

李贺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