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二】
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其三】
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雲。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五】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拼音
注释
畲(shē)田:烧荒垦种。
词:歌词,一作调。
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掘土的意思。
孱颜:通“巉岩”,高峻险要的山岩。
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
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豚(tún):原指小猪,这里泛指猪。
递互:交替互助。
生涯:生活,活计。
“莫言”二句: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
猎猎:形容击鼓声。
醺醺:酣醉的样子。
斫(zhuó):砍伐。
“自种”二句: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
尧舜:即唐尧和虞舜,古代圣明的君主。
力耕:努力耕种。
岂有偏:没有偏心。
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能够互助。
熙熙(xīxī):和乐的样子。
商于(wū):古地名。商于古道的陕西商洛商州、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于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
故事:过去的事。这句是说:商于地区畲田时“空有歌声未有词”的情况从此成为过去。
舍人:作者自称。《汉书·高帝纪》(唐)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序
《畲田词》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描写了商州丰阳、上津二邑畲田耕作风俗,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全诗语言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赏析
《畲田词》为诗人藉当地民歌的格清,融会了民歌通俗清新、悠扬生动的优点而创作的新歌词。歌词写得比较通俗,这样山民们易唱易懂。唐代流行于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的山歌《竹枝》,主要因刘禹锡创作的十一首《竹枝词》新歌词,从而立足文坛,经久不衰;而唐代流行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一带船夫唱的民歌,经元结在大历二年(767年)创作的五首《欸乃曲》,从而显名後世。王禹偁的《畲田词》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组诗开头“大家齐力劚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展观了一幅欢乐而又热情洋溢的垦畲图:在那高山丛莽之中,劳动者在斫伐树木,排山奋进,“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随着山风吹来的猎猎鼓声和亢亮的田歌,劳动者互相勉励,齐心协力地劳动着。这几句简括而又着力地渲染出了改山造田的磅礴气势。“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二句,明白道出了劳动者美好的愿望。诗人用民歌般朴实的诗句唱出了农民的心声。
“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劳动分先後、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岂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舍,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杀尽鸡豚唤斸畲,由来递互作生涯”,只要谁家有事于畲田,四围乡亲“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二句,借农夫之口,表达了在劳动中产生的自豪感。畲田广种,不局限于一山一地,若人间皆能如他们那样,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时又双关诗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农家,熟悉和关心农事,又时值宋初承五代战乱之後,入亡流徙,土地抛荒,提倡开荒种地是地方亲民之官的首要任务,为此,诗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復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其意义是很大的。
这组诗,诗人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贴切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劳动者也乐意唱它:“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成为劳动者自己督课勉励之词。这样的写法与以旁观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内容更真切。
《畲田词》这组作品通俗易懂,很有些民歌风味。诗人从山民畲田这一原始形态的群体耕作劳动中感觉到了自力更生、劳动自给、互助合作等人类社会的普遍精神,在诗中有意加以揭示提醒,具有鲜明的思想意义。这组诗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的,因此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诗里,无论是写农民互相勉励、奋力垦荒:“耳听田歌手莫闲”,“斫上高山入乱云”;农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满青山”,“林树明年乱似麻”;还是劳动的自豪感:“自种自收还自足”,“也应四海少荒田”。都显得真切感人,显示了诗人对农民垦荒种植的重视。
《畲田词》吸取了当地民歌的格调,通俗清新,悠扬生动,艺术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组诗对承晚唐、五代而来的宋初浮靡诗风,起到了力矫时弊的作用。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能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中进士,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後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贬商州(今陕西商县);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贬滁州(今安徽滁州);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有“王黄州”之称。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徙蕲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著有《小畜集》、《小畜集外集》。其诗风朴素,散文平易。代表作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诗《对雪》、《村行》等。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