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出自 陶渊明 的《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拼音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超群的勇士,这一年底招募到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嘶鸣,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饯别宴,就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殿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只可惜他剑术尚欠精湛,盖世奇功竟然没能建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消逝,千载还回荡着他的豪情。

注释

荆轲: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 士:门客。战国时期,士有多类,有文士、策士、侠士等。 报:报复、报仇。 强嬴(yíng):强秦。嬴指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史记》载:燕太子丹曾质于赵,嬴政生于赵,交往甚欢。后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嬴政待之不善,丹怨而逃归。后,秦蚕食诸侯国,将至燕,燕君臣俱恐。故有“志在报强嬴”之句。 百夫良:意即许许多多武士中的杰出者。百,成数,泛指。 荆卿:即荆轲。荆轲祖上是齐人,本姓庆,至卫而改姓荆。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燕京: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地区。 素骥:白色骏马。《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丧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决一死,以壮荆轲之行。此处用“索骥”,就表达这层意思。 广陌:宽阔的干道。 慷慨:情绪激昂。 雄发上指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战国策·燕策三》:“复为羽声慷慨,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雄发,怒发;冠,帽子。 缨(yīng):绳。此处指系帽子的丝带。 饮饯:饮酒送别。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 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者。”这里是指送别的击筑。 筑(zhù):古击絃乐器,形似筝。 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句:《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萧萧,风声; 淡淡,水波摇动的样子。 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 奏羽:演奏羽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何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膜目,发尽上指冠。” 且:将。 名:指不畏强暴、勇于赴死的名声。 登车何时顾:反诘句,是“一上车就不回头”的意思。《战国策·燕策三》:“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谓决心己定,义无反顾。 飞盖:车子如飞般疾驰。盖,车盖,代指车。 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 逶迤(weīyí):路途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 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怔(zhèng)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以匕首刺秦王,王惊而拔剑,“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匕首以擿(zhì)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史记·刺客列传》:“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奇功:指刺秦王之功。 遂:竟。 其人:指荆轲。 没:死。 馀情:不尽的豪情。

《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

赏析

陶渊明的这首诗取材于《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荆轲刺秦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而形成了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彩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说明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园田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 此诗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丹:燕国太子丹。
  • 嬴(yíng):秦王嬴政。
  • 百夫良:众多的勇士。
  • 荆卿:荆轲。
  • 骥(jì):骏马。
  • 髮(fā):头发。
  • 危冠:高冠。
  • 长缨:系帽的带子。
  • 渐离:高渐离。
  • :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
  • 宋意:燕国勇士。
  • 商音:古代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 羽奏:古代五音之一,其声激昂。
  • 怔营(zhēng yíng):惊慌失措的样子。

翻译

燕国太子丹善于招揽贤士,他的志向是报复强大的秦国。他招募了众多的勇士,在年末得到了荆轲。君子甘愿为知己者死,荆轲提着剑离开燕京;白色的骏马在宽广的道路上嘶鸣,人们慷慨激昂地为他送行。他怒发冲冠,勇猛的气概使系帽的带子都飞起来。在易水边设宴为他饯行,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高渐离击打着悲凉的筑,宋意高声歌唱。萧萧的风声哀婉地吹过,寒冷的水波淡淡泛起。悲凉的商音使人流涕,激昂的羽声让壮士心惊。心里明知这次一去就不能回来,但可以留下后世的英名。登车离开的时候没有回头,马车飞驰着进入秦庭。快速凌厉地跨越万里路途,曲折连绵地经过众多城池。地图全部展开时,事情自然败露,豪雄的君主正惊慌失措。可惜啊,荆轲的剑术不精,奇功未能成就。这个人虽然已经死去,但千年之后仍让人满怀深情。

赏析

这首诗热烈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赞美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诗的开头叙述了燕太子丹招募荆轲的背景,接着描绘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场面,如“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展现出荆轲的英勇和义无反顾。易水饯别时的情景,“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通过描写环境的悲凉和众人的悲愤,烘托出了悲壮的氛围。诗中还表现了荆轲的决心和勇气,“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他明知此行必死,但为了义,为了名,毫不退缩。最后,诗中对荆轲刺秦的失败表示了惋惜,“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但即便如此,荆轲的精神仍然令人敬仰,“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陶渊明对荆轲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