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出自 陈子昂 的《 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秣(mò)马:喂马。
  • 荒甸:郊野。
  • 堕泪碣:晋朝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立庙,见者落泪,称“堕泪碑” 。这里“堕泪碣”即指此碑。
  • 卧龙图:诸葛亮曾隐居隆中,自比卧龙。“卧龙图”指诸葛亮在荆州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
  • 分楚:古时襄阳一带属楚国。
  • 入吴:襄阳附近部分地区在三国时曾属吴国。
  • 凋枯:消逝。
  • 津楼:渡口的楼。
  • 踌蹰(chóu chú):徘徊犹豫。

翻译

我喂饱马儿,来到这荒凉的郊野,登上高处,眺望曾经的旧都。 面对那令人悲伤的堕泪碑,心中仍追想着卧龙诸葛亮的宏图。 曾经襄阳城邑远远与楚地相连,这里的山川一半曾经归入吴国。 如今丘陵依旧,但贤圣之人大多已经消逝。 野外的树木被苍烟隔断,渡口的楼阁在傍晚的雾气中显得孤独。 有谁知道我这个万里漂泊的游子,怀古思今,正独自徘徊犹豫。

赏析

这首《岘山怀古》是陈子昂感怀古迹之作。开篇点明诗人的行径,“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为全诗定下了凭今吊古的基调。“堕泪碣”“卧龙图” 分别提及羊祜与诸葛亮,展现出诗人对古代贤能之士的缅怀。接着诗中描述了襄阳的地理风貌“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凸显此地历史悠久、地理战略地位重要。“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由眼前山川之永恒,对比贤能之人的消逝,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描绘出一幅寂寥落寞的晚景图,以哀景衬哀情。最后“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点出诗人自己作为万里漂泊的游子,沉浸在对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思考之中,内心满满的惆怅无人可诉,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怀古伤今之情,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万千。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8首和《登幽州台歌》。 ► 1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