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出自 杜甫 的《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陪:陪伴。
  • 郑驸马:指郑潜曜,唐代宗的女婿。
  • 韦曲: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唐代为贵族聚居之地。
  • 春畦:春天的田野。
  • 乱水:水流纵横交错。
  • 城郭:城墙,泛指城市。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驻颜:保持年轻的面貌。
  • 薄暮:傍晚,黄昏时分。

翻译

在野外的寺庙旁,垂柳依依,春天的田野里水流纵横。 美丽的花朵多与竹林相映,好听的鸟鸣声却不见它们归山。 城墙和城市终究有何意义,世俗的纷扰怎能让人保持青春。 谁能与公子一同,在傍晚时分一起归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韦曲的景色,通过“野寺垂杨”、“春畦乱水”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诗中“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进一步以花鸟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后两句则转向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最后一句“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陪伴之情,以及对归家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