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出自 韦应物 的《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赋得:古诗命题的一种方式,即摘取前人成句为诗题。
  • 沙际:沙边。
  • 从叔象:作者的堂叔,名象。
  • 独树:孤零零的树。
  • 人迹稀:人烟稀少。
  • 愁远:因路途遥远而感到忧愁。
  • 暮钟时:傍晚敲钟的时候。
  • 野泉:山野中的泉水。
  • 侵应尽:(泉水)侵蚀(路径)以至于快要消失。
  • 山僧:山中的僧人。

翻译

孤零零的树在沙边,人烟稀少, 我正要远行,却恰逢傍晚钟声响起,心生忧愁。 几处野泉侵蚀着路径,几乎要消失了, 若不是遇到山中的僧人,我又能向谁询问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沙边独树旁,面对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以及傍晚钟声带来的忧愁情绪。诗中“独树沙边人迹稀”一句,既描绘了环境的孤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后两句通过野泉侵蚀路径的景象,暗示了前路的艰难与迷茫,而山僧的出现则带来了一线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指引与帮助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