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拼音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朴实厚道,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会犯上作乱,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洋洋:盛大而众多的样子。
- 峻极:高峻到极致。
- 优优:充足有余。
- 凝:聚集,凝聚。
- 倍:通“背”,违背。
翻译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啊,生育万物,高峻极致与天齐。充足有余真是伟大啊!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出现后才能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至高的德行,至高的道就不会凝聚。”所以君子尊崇德性并且致力于学问研究,达到广大的境界同时又穷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境界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笃实厚道而崇尚礼仪。所以处在上位不骄傲,处在下位不违背。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论就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他的沉默就足以容身。《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以此来保护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赏析
这一章强调了圣人之道的伟大与完备,以及君子应如何修养自身以达中庸之境。通过对圣人之道的描述,如洋洋浩大、发育万物等,展现出其无所不包的宏大。接着提到礼仪和威仪的繁多,突出其规范的细致。强调德行对于道的凝聚作用,以及君子在各方面的追求与践行,包括尊德性、问学、广大与精微的兼顾、高明与中庸的结合等。还阐述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中的表现。最后引用《诗》来进一步说明君子保身之智慧。此章对中庸之道的内涵与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指导意义。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