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出自 刘基 的《 郁离子 · 良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絃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拼音

注释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琴,指弹奏古琴。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谋:谋划。 诸:兼词,之于。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匣,装在匣子里;而,递进连词,并且;诸,兼语词,之于。 期(jī)年:第二年、满一年。 适:到……去。 贵人:大官。 易:换,交易。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稀世:世上少有。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岂:难道。 独:只。 莫:没有什么。 然:如此。 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其:代词,代指工之侨 。珍:珍宝。 鼓:演奏。

本文是刘基《郁离子·良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赏析

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琴不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声而玉应”,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稀世之珍”。 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 斫(zhuó):砍削。
  • 太常:古代朝廷掌管祭祀礼乐的官署名。
  •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 断纹:琴上的漆裂纹。
  • 篆工:刻写篆字的工匠。
  • 古窾(kuǎn):古代的款识(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
  • 期(jī)年:一周年。
  • 宕(dàng)之山:作者虚拟的山名。

翻译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好桐木,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奏起来,发出金属般的声音和玉的回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就把它献给了太常寺。让国家最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不古老。”就退还给他。工之侨带着琴回家,和漆工商量,在琴上作出了断裂的纹理;又和篆工商量,在琴上作出了古代的款识。然后把琴装在匣子里埋在土里,过了一年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有个贵人路过看到了这架琴,用百金买下了它,又献给了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是稀世珍宝啊。”工之侨听说后,感叹道:“可悲的世道啊!难道只是一架琴这样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点想办法,将会和这世道一起灭亡了。”于是就离开了,进入到宕之山,不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赏析

这则寓言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的浅薄和虚伪,也反映了作者对元末不重真才实学、只重虚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批判。文中工之侨的琴最初因为“弗古”被拒,而后经过伪装便被视为珍宝,颇具讽刺意味。同时,借工之侨的感叹,暗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发人深省。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