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茱萸(zhū yú):一种植物,古人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
- 岸帻(àn zé):指整理头巾,形容从容不迫的样子。
- 彤襜(tóng chān):红色的车帘,这里指华丽的车。
- 白鹿: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来象征吉祥。
- 宾从:随从的宾客。
- 云霄隔:比喻地位悬殊,难以接近。
- 萝月:指月光透过藤萝的景象。
- 水壁:指水面上的倒影。
- 遗舄(yí xì):丢弃的鞋,比喻被忽视或遗弃。
翻译
重阳节时茱萸成熟,插在鬓边,早白的头发更显得伤感。 登上高处眺望山海,满眼都是古往今来的悲凉。 远道而来拜访流亡的人,因为他是逃避名声的客人。 旧时的朋友还有谁在,只有崔亭伯一人。 重阳节我们没有互相知会,带着酒随意去往想去的地方。 手持一枝菊花,调笑那些高官。 日暮时分,从容整理头巾归来,传呼声在田间小路上回荡。 华丽的车辆上挂着红色的车帘,载着两只白鹿,随从的宾客多么显赫。 夫子就在这群人中间,我与他之间的距离如同云霄之隔。 美好的时光与景色,在两个地方都被虚度。 傍晚从南峰归来,月光透过藤萝,映在水面上。 却又登上郡楼远望,松树的颜色在寒冷中更显深绿。 虽近在咫尺却无法亲近,你弃我如同丢弃的旧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通过对比自己的孤独与崔侍御的显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对被忽视的失落。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茱萸、山海、白鹿等,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结尾处的“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豪放与哀愁并存的情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