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出自 孟浩然 的《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拼音

译文

【韵译】 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散译】 义公在寂静的地方参禅,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禅房外,孤峰耸立;台阶前,沟水清浅。久雨初停,夕阳返照,绿树的阴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看到池中的莲花如此清纯洁净,我才明白义公的心境就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注释

大禹寺:寺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上。 义公:指名字中有一「义」字的僧人。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禅寂:卽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證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 结构:一作「结宇」。建舍 空林:空寂的山林。 众:一作「羣」。 壑(hè):沟壑。 连:一作「照」。 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 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 应:一作「方」。 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抒写了义公超尘脱俗、心洁如莲的美好品质。前两联描绘出禅房周围寂静、淡雅的环境,烘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颈联写天气变化时禅房的别样景观。尾联点明义公品行高洁如莲花一尘不染,表达了诗人对义公纯洁心境的感叹与赞美。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 首联「义公习禅寂,结构依空林」,「禅寂」用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描写禅房的幽寂。起句看似平淡,但诗人以「习禅」和「空林」相对应,便构成了一种「深林人不知」的空寂境界,描绘出了义公坐禅的环境背景,为全诗写景勾画了一个总背景,也为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作了有力的铺垫。 颔联「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着意表现禅房位置的高深。门外孤峰高耸,阶前深壑纵横。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这里「一峰秀」是远景,「群壑深」是近景。从位置上来说,义公禅房俯视群壑,遥对远峰,足见其高;而阶前群壑起伏,连绵纵横,又见禅房之深。这二句诗,景物交叠,气象森闳,雄奇壮观,层次感十分强烈。前两联描绘高僧禅房位置、禅房庭前的自然环境,通过环境的清雅脱俗、悠远深邃衬托出义公清高的志趣。 颈联「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描写雨后空山清幽之景。当雨过天睛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静,晚霞夕岚,相映绚烂。翠绿的山影静静地投印在庭院中,阴幽空灵,清爽怡人。这二句从动的方面描写禅院清净爽洁,与前两句从静的方面描写禅院的幽寂高深相结合。虽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人。这时,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这一联,诗人抓住一了雨后高僧隐居环境的特点,进一步由景色环境的描写烘托义公脱离凡间、超于尘世的胸襟和情怀。无一字赞美高僧却字字饱含尊敬和赞美之情,明是写景实是赞人;明是赞景实是赞人。 尾联「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有佛眼般清静的境界,方知他怀有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襟怀。「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历来被佛教视作圣花,而「不染心」,活用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末尾二句,巧妙地点破了写景的用意。 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羁,为人耿介,志在隐逸。这首诗通过描写高僧修行的环境来赞美高僧清净纯洁的心胸。也寄托着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此诗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可以看做能够充分表现孟浩然诗歌艺术特点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