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出自 曹雪芹 的《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拼音

译文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注释

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和云伴月不分明”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兹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登仙非慕庄生蝶”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 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睡去依依随雁断”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故故:屡屡,时时。

《菊梦》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林黛玉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一首,夺得第三(第一、第二分别是林黛玉的《咏菊》和《问菊》)。

赏析

此诗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写梦境,故用扑朔迷离的笔法。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佳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妙的境界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幽怨。 因为林黛玉的孤傲是做出来给人看的,因此她的《菊梦》和《咏菊》《问菊》一样,也比较扭曲:“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她做这个梦,不是为了羡慕庄周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纯然感觉,只是为了效仿陶渊明,作一作能博取美名的清高秀。 总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这些菊花诗一样,是刻意装出来的。是在明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小文人式的对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时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验她能够取法陶令的时候,她就丢下这些“孤标傲世偕谁隐”、“满纸自怜题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个劲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秋酣:秋日里酣畅地睡眠。
  • 庄生蝶:即庄周梦蝶典故。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蝴蝶,忘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后借指奇妙的梦境或变化无常的事物。
  • 陶令: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故称陶令。
  • 故故:屡屡、常常。
  • (qióng):蟋蟀。

翻译

在篱笆旁边酣畅地秋睡一觉特别清爽,那种与云相伴和月交织的情景已不清晰。成仙不是羡慕庄生梦蝶,回忆过去还是追寻与陶渊明的约定。睡梦中仿佛依依地随着大雁远去而中断,惊醒后屡屡被蟋蟀的鸣叫所烦恼。醒来时这幽怨向谁去诉说,只有那衰草寒烟蕴含着无限的情意。

赏析

这首诗以菊梦为题,通过描绘梦中的景象与感受,传达出一种清幽、哀怨的情绪。诗中先用“篱畔秋酣一觉清”点明菊花在秋季篱笆旁安静地入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通过“和云伴月不分明”进一步烘托出梦境的朦胧之感。“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则借用庄生蝶的典故以及陶渊明,使诗意更具文化内涵与深度。后面“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描写了梦中的情景以及被打断后的懊恼。最后“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则将诗人内心的幽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透过衰草寒烟的意象增添了一份苍凉与孤寂。整首诗意境幽远,情感细腻,是对菊花梦境与情感的独特描绘。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2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