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战场后,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序
《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春。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起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胡奴:对胡人的蔑称。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翻译
军歌应当高唱着凯旋的战歌,发誓要将胡人的侵略者消灭并赶出玉门关。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里还需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回来。
赏析
这首诗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军歌应唱大刀环”,展现出豪迈的军威和高昂的斗志。“誓灭胡奴出玉关”表达了坚决消灭外敌的决心和信念。“只解沙场为国死”强调了战士甘愿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何须马革裹尸还”更突显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和战士们的爱国热情与英勇无畏,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徐锡麟
清末革命党人,光复会成员,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元1873年1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徐凤鸣秀才出身,曾任山阴县吏,家有田地百馀亩。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升副监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巡警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廿六日(1907年7月6日)仓卒发动安庆起义。即日借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安庆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卒被捕擒僇。受审时,直书亲供云:“我蓄志排满已十馀年,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翌日晨凌迟处死,提至抚署东辕门侧,先剖徐氏心,祭恩铭;再斩首。徐临刑时,神色不变,毫无惧容,“大呼排满不止”。遗体则与陈伯平、马宗汉一同葬于杭州西湖边孤山南麓,为“三烈士墓”。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