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出自 韦应物 的《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拼音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此诗抒写了诗人久困官舍偶尔郊游时,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春光陶然而醉的闲适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弃官归隐的念头,表现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憎和对自由散淡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是平凡的事物和平常的景色,却蕴涵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诗风都颇类陶渊明。

赏析

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山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山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霭”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ú):拘束。
  •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感到开阔。
  • (dàn):使动用法,使……淡。这里是消除的意思。
  • :沿着。
  • (ǎi):云气,此处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翻译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走出城外才觉到一片清幽的曙光。 杨柳随风飘拂,和着春风,青山能消除我的烦恼愁思。 依靠着树丛悠然自得地憩息,沿着山涧徘徊往复。 细雨迷蒙中芳草萋萋的原野,春鸠鸣叫声不知在何处响起。 本爱这清幽的环境而屡次心欲停步,可公务在身行迹还是那样匆促。 终有一天要辞去官职在此结庐,羡慕陶潜的隐居生活或许可以实现。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作品,描绘了他在东郊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诗人自述终年拘束于官署,外出郊游时才感受到清晨的清新开阔,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通过杨柳与和风的映衬,青山对忧虑的消除,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对心灵的抚慰。接下来,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树丛中休憩,沿着山涧漫步的情景,体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描绘了细雨中芳草繁茂的原野和不知何处传来的春鸠鸣叫,营造出一种迷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然而,诗人虽喜爱这幽静的环境,但因公务在身,不得不匆忙离去,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辞去官职,在此结庐隐居的愿望,反映了他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