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出自 苏轼 的《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拼音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

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曳(yè):拖。

这首七言绝句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

赏析

东坡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诗人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个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馀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馀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从“市人”身上可以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也有一点缺憾。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没有什么了不起。 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需要特殊注释的词语。

翻译

雨水冲洗着东坡,月色格外清新,集市上的人都已离去,只有山野之人在行走。不要嫌弃那东坡的道路坎坷不平,我喜爱那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响。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雨洗东坡月色清”既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清新,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澄澈的基调。“市人行尽野人行”通过对比展现出东坡的僻静。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心态,不因道路崎岖而抱怨,反而陶醉于曳杖之声,体现出他对生活中朴素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困境的超然态度,表现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整体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