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阕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阕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受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馀味深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缨,系冠的带子。
翻译
在金陵城的西城楼上,倚靠着栏杆正处深秋时节。看着万里的夕阳垂落在大地,滔滔长江水不停地向东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试着请求悲凉的秋风,将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出夕阳西下、大江奔流的壮阔之景,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下片抒情,通过“中原乱”“簪缨散”表达对国家沦陷、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愤,“几时收”则直接发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期盼。最后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结,将个人的悲愁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情感真挚深沉。全词境界开阔,情感悲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