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出自 周密 的《 闻鹊喜 · 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拼音

译文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後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注释

闻鹊喜:词牌名。此调最早见於宋人周密所作《蘋洲渔笛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五代冯延巳《谒金门》:“举头闻鹊喜。”。《嗣律》、《祠谱》均未载入,至唐圭璋先生编《全宋词》始收此词。双调,四十五字,前後阕各四句四仄韵,其句读押韵与《谒金门》悉同,疑即《谒金门》。 染就一江秋色: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 鳌戴雪山: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 龙起蛰:《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蛰,潜伏。 快:有痛快爽快意。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四海之水皆立”。“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句:状江湖上潮来雄壮的景象。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 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诗·大雅·灵台》:“白鸟翯翯”。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杜甫《雨四首·其一》:“白鸟去边明”,本句盖用此。 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闻鹊喜·吴山观涛》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作品。全词细致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和作者心中对壮丽江山的讴歌,在众多观潮诗词中独树一帜。

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宋代词人咏潮者很多,苏轼辛弃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过咏潮词作。周密的这首词题材上虽无新颖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颇值得一读。 词上阕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下阕写潮过以後的情景。“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与枚乘《七发》中关於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阕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数点烟鬟青滴 ,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彷彿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後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 ,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 ,可见风平浪静 ,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 ,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後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彷彿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 ,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馀韵无穷,似断犹连,与唐人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美学家宗白华称赞词人“ 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确实并非夸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这里“龙起蛰”指好似蛰伏的巨龙腾空而起。
  • **(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鳌戴雪山”意思是鳌背负着雪山,形容波涛汹涌像鳌背负着巨大雪山。
  • **烟鬟(huán)**:形容远处山峦好像女子的发髻笼罩在云烟之中。
  • **一杼(zhù)**:一根织梭,这里用来比喻晚霞好像是织女用梭织出来的。
  • **霞绡(xiāo)**:彩霞,绡是一种生丝织物。

翻译

天空与江水都呈现出碧色,仿佛是被染就的一江绚烂秋色。江中的波涛好像巨鳌背负着雪山,又似蛰伏的巨龙突然腾空而起,疾风掀起海水直立如墙。

远处数座山峦,像是美人如烟的发髻,碧翠欲滴;天边的晚霞,宛如织女织就的一匹红色生丝织物,红得仿佛刚被水浸湿。白色的鸟儿在明亮的天边飞翔,船帆直直前行,夜晚,隔着江水还能听到悠扬的笛声。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吴山观涛的壮丽景象。上阕着重写江潮涌起时的磅礴气势,“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描绘出秋天江面水天相接的澄澈之景,为观涛铺垫出雄浑壮阔的背景。“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运用奇妙的想象和比喻,将江潮汹涌的态势刻画得惊心动魄,展现出大自然的豪迈力量。

下阕则侧重于描绘观涛时周围的美丽景致,“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远处山峦比作女子的发髻,天边晚霞写成像织女织就的彩绢,色彩绚丽,充满了诗情画意。“白鸟明边帆影直” 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最后 “隔江闻夜笛” 一句,从视觉转入听觉,在静谧的夜晚中,悠扬的笛声增添了一份清幽和悠远,使整首词达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自然美景带来的震撼与陶醉 。

周密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