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出自 苏轼 的《 沁园春 · 情若连环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与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似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拼音

译文

感情像玉环一样环环相扣,遗憾像流水一样绵绵不绝,什么时候这样的情绪才能停止。不再为沈郎变得容易消瘦、潘岳早早生出白发感到惊讶。总是难以停止,这许多磨难,无奈相爱之事让人不断相思,难有自由。只能徒然追思怀念,想来上次欢好已过去很久,下次相会又不知何时。凝神远望,开始后悔登上层层高楼,不应该惹得,旧愁之上,又生起新的忧愁。在信笺上,写满相思后,一封一封仔细封好,频繁寄出,想来在你那里,经常拆开细看,每次看完都要眼中含泪方才结束。要知道,你我两个心上,都像这样染病一般。人心头。

注释

连环:连结成串的玉环,比喻连续不断。流水:流动的水,形容流逝的岁月。 惊怪:感到惊异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约,亦借指腰肢瘦损之义。 潘鬓(bìn):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好事:特指男女欢会或婚配。 追想:犹回想。 杳杳(yǎo):指渺茫。 悠悠:指思念貌、忧思貌。 凝眸:注视、目不转睛地看。 惹起:引起。 新愁:新添的忧愁。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伊行:她那里。

《沁园春·情若连环》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早年时期作品。描绘了女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道出相恋双方的共同心病。为词人真切体验之作。这首词以铺叙手法说相思,婉转言情却不单调乏味。

赏析

整首词善于铺叙,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叙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妙境。 上阕首句“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阕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阕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阕。一方面承接上阕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人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馀。 这首词以铺叙手法说相思,反反复复地说,虽只是“相思”二字,却并不单调乏味。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真切体验之外,还在于善铺叙。作者善铺叙,就是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叙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妙境。这种作法是从柳永词中学得来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沈郎:指南朝梁沈约,他以瘦称。
  • 潘鬓:晋代潘岳三十二岁即出现白发,这里泛指中年鬓发初白。

翻译

感情就像连环一样,怨恨如同流水一般,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也不必惊奇,沈约容易消瘦,也不必惊奇,潘岳早早地生出白发忧愁。总是难以禁止,有许多的磨难,无奈美好之事让人不能自由。白白地追想,思念从前欢乐已遥远,以后的相会也很渺茫。

定睛凝视。后悔登上高楼。徒然地惹起新愁与旧愁。对着彩色的信笺写遍了,写满了相思的话语,重重地封卷起来,秘密地寄给远方的书信使者。料想她在路上,会时时打开来看,看一次就会流一次泪然后收起。要知道,像这样的病愁,在两边的心头蔓延。

赏析

这首词以连环和流水来比喻感情和怨恨,生动地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与缠绵。词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消瘦、发愁等,凸显了其深陷情感纠葛之苦。同时描绘了因思念而写信、寄信以及想象对方收信情形等一系列细腻的情感活动。全词情感真挚,细腻动人,把那种相思之苦、眷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能深深体会到爱情带来的苦恼与甜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