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出自 唐寅 的《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拼音

译文

李白之前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诗歌才能题写。 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几回圆来几回缺? 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虽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却料想明月不会嫌我陋丑。 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桃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

把酒:端着酒杯。 说:指描写月亮。 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月与李白安能知,一说“白与明月安能知”。 安:怎么。 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 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苏州的别称。

这首诗前六句赞颂李白善于写明月,说李白的诗至今还有人在吟诵。中间四句表示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要学习李白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写作者自己虽无李白那样的诗才,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样,不追慕功名,藐视权贵。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并引以自况。“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把酒:拿着酒杯。
  • 仙去:指去世,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而去,故称人去世为“仙去”。
  • 圆缺:指月亮的盈亏变化。
  • 安能:怎么能够。
  • 姑苏:苏州的别称。

翻译

在李白生活的那个时候本来就有明月,只有李白的诗歌能够把月亮的美妙尽情诉说。李白如今已经离开人世,那高悬在青天之上的月亮又经历了多少回的月圆月缺?如今人们依旧吟唱着李白的诗篇,天上的明月还和李白在世时一般模样。我效仿李白对着这明月,可明月与李白怎么能知道我的心意呢?李白既擅长作诗又喜爱饮酒,我如今也喝上百杯酒,写上上千首诗。我惭愧自己虽然没有李白那样的才华,但想来明月应该不会嫌弃我容貌丑陋。我不会登上皇帝所乘坐的船,也不到长安城里去栖身入眠。我只求在姑苏城外有一间小小的茅屋,屋前有千万棵盛开的桃花,上空明月满天。

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洒脱不羁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成。诗人唐寅开篇就提及李白,借李白与月的关联,引出自己对月的情怀。诗中反复强调明月千古不变,如今的人依旧传唱李白的诗,而自己慕李白之才来对月赋诗,有一种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之感。表达了唐寅对李白的无限敬仰与推崇,同时也将自己率性自由的风采展露无遗。“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一句,鲜明地展现出唐寅不追名逐利、远离仕途的高尚气节。最后“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又美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淡泊名利、渴望归隐田园、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理想,让人不禁沉醉于这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意境之中 。整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前人的追慕,又有对自我的认知与追求,别具一番韵味 。

唐寅

唐寅

唐寅(yín),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 3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