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随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
- 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
-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
- 征辽东:指隋朝对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
- 挽龙舟:指拉纤使龙舟前行,这里指劳役。
- 随堤道:指沿着河堤的道路。
- 路粮:旅途中的食物。
- 三千程:形容路途遥远。
- 寒骨:指死后的尸骨。
- 枕荒沙:躺在荒凉的沙地上。
- 幽魂:指死者的灵魂。
- 泣烟草:在荒草中哭泣。
- 悲损:悲伤至极。
- 门内妻:家中的妻子。
- 望断:望眼欲穿,形容极度盼望。
- 吾家老:家中的老人。
- 义男儿:有义气的男子。
- 无主尸:无人认领的尸体。
- 孤魂:孤零零的灵魂。
- 负其白骨归:背着死者的白骨回家。
翻译
隋炀帝在江南时,听到了一首民歌: “我儿子去辽东征战,饿死在青山之下。 现在我拉纤使龙舟前行,又困顿在河堤道上。 如今天下饥荒,旅途中的食物几乎没有。 前方还有三千里的路程,我的生命怎能保全。 死后尸骨将躺在荒凉的沙地上,灵魂在荒草中哭泣。 家中的妻子悲伤至极,家中的老人望眼欲穿。 怎样才能有个有义气的男子,将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 引领他的孤魂回家,背着他的白骨归来。”
赏析
这首民歌反映了隋朝末年百姓的苦难生活和对战争的无奈。诗中通过描绘征辽东和挽龙舟的艰辛,展现了百姓在战乱和劳役中的悲惨命运。诗的结尾,表达了人们对死后能够得到安葬和灵魂归家的深切愿望,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渴望和对家的思念。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