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出自 张先 的《 木兰花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拼音

所属合集

#宋词三百首

注释

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槽:即将弦柱之槽口,在凤头下方。

原题作“和孙公素别安陆”。此词言送别,没用一般写景伤怀或凄楚哀怨的苦调,而是以谙尽别离况味的超然态度,从虚处着笔,靠对惯常送别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体验到的离愁。 首句写离别,却用别后盼相逢已是徒劳魂梦,将再“相逢”的意愿及难再逢的事实点明,以少胜多,思力惊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伫立,直至看不到,还不忍离去的痴情。但词人却用翻案技法,否定这种送别方式,认为“远目不堪空际送”,写出不忍心望行人远去的心情,更其幽咽。 “今宵”句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无物比多情”认为“多情”是最可珍贵的,无物可比,与沈邈“情多是病”(《剔银灯》)语意相悖,意旨却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咏愁言情以水、山类比的俗套,亦属避俗就生之法。全词一处用“无”,三处用“不”,此种谋篇布局,可称为“否定式”结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徒然,白白地。
  • 尘已动:指离去之人的马已启程,扬起尘土。
  • 怨歌:哀怨的歌曲。
  • 不堪:不能忍受。
  • 槽上凤:琵琶上端雕刻的凤头装饰。(“槽”读音:cáo)

翻译

分别之后,只有在梦中才能相逢,门外离去之人的马蹄声已响起,尘土飞扬。哀怨的歌曲还是留到醉酒时再听吧,远望的目光不忍心看着那离去的身影消失在天际。 今夜的风与月不知与谁共赏?琵琶声呜咽,犹如那琵琶槽上的凤头。人生当中没有什么能比多情更珍贵,江水实际上并不浅,山也并非不重。

赏析

这首词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思念和深情。上阕通过“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不舍之情,“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下阕“今宵风月知谁共”表达了孤独之感,“声咽琵琶槽上凤”以琵琶声的呜咽烘托出悲伤的氛围。最后两句“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人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认为多情胜于一切,而江水并非不深,山也并非不重,只是在多情面前,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进一步深化了词的主题。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将离别的愁绪和对情感的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先

张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1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