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拼音
译文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活着的时候虽寂寞困苦,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注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句: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句: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盖:指代达官。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
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
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
孰云网恢恢: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句: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序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赏析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 局促:形容举止拘束,不自然。
翻译
悠悠云朵终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李白好久没有到来。连续几夜都梦见与你相见,足见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每次梦里你向我告辞都显得局促不安,苦苦地诉说前来不容易。江湖上多的是大风大浪,行驶船只怕会有失事坠毁的危险。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像是辜负了平生壮志。达官贵人充斥京城,只有你独自憔悴。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何到老却反被牵连。你会有千秋万代的盛名,可是生前却这般寂寞悲凉。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李白深深的牵挂和思念。诗中通过描述梦中与李白相见的情景以及李白的言行举止,如“告归常局促”等,生动地展现出李白的艰难处境和无奈心情。同时“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的描绘,烘托出等待的漫长和思念的深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李白的怀才不遇。最后几句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感慨,也有对李白身后名声的预想。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关切同情,又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