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拼音
译文
公孙丑问道:“不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古时候,不是臣属的话,就不去谒见。段干木翻墙以躲避魏文侯,泄柳关起门来不接见鲁穆公,这都太过分了。如果对方主动求见,是可以见的。阳货要孔子来见,又怕自己失礼。大夫对士有所赏赐,士如果没能在家里亲自接受,就该前往大夫家里去拜谢。于是阳货就等孔子不在家时,送小蒸猪给孔子。孔子也等阳货不在家时,前往拜谢。在这个时候,如果阳货先来见孔子,孔子难道不见他?曾子说:‘耸着肩膀,做出媚笑,比夏天在菜园里干活还累。’子路说:‘跟别人不同道,却又上去搭话,看他的脸色,还一副惭愧的样子,这我就不懂了。’由此来看,君子怎样修身养性,可以知晓了。”
注释
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战国初年魏文侯时贤者,曾师事孔子弟子子夏,守道不仕。
泄柳:春秋鲁国人。鲁穆公曾亲自登门会见,泄柳闭门不纳,后为鲁穆公臣。
瞰(kàn):窥伺,看望。
胁肩谄笑:缩敛肩膀,假装笑脸。畦(xí):田园。
赧赧(nǎn):因惭愧而脸红的样子。由:仲由,即子路。
赏析
孟子不去拜见诸侯,当然也就难以做官,难以实现理想。弟子公孙丑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先列举了三个例子:段于公不见魏文侯,泄柳对鲁穆公闭门却客,孔子不见阳货。委婉说明,孟子希望诸侯给他足够的礼节,他才会选择见诸侯,而不是自己去见诸侯。可以看出,见与不见诸侯在孟子这里已经上升为一个人节操的问题。
“此又引孔子之事,以明可见之节也。欲见孔子,欲召孔子来见己也。恶无礼,畏人以己为无礼也。受于其家,对使人拜受于家也。其门,大夫之门也。瞰,窥也。阳货于鲁为大夫,孔子为士,故以此物及其不在而馈之,欲其来拜而见之也。先,谓先来加礼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公孙丑:战国时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 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垣(yuán):矮墙。辟:同“避”。
- 泄柳:鲁缪公时的贤者。内:同“纳”。
- 阳货:又名阳虎,春秋鲁国人。矙(kàn):同“瞰”,窥视。
- 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翻译
公孙丑问道:“不去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子不去谒见。段干木翻墙躲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缪公,这些都做得过分了。如果对方勉强见,就可以去见了。阳货想要孔子来拜见他,又厌恶没有礼貌,大夫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如果不能在家亲自接受,就应前去拜谢大夫。阳货窥伺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孔子也窥伺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在那个时候,如果阳货先来拜会,孔子怎么会不见呢?曾子说:‘耸起肩膀,做出讨好的笑脸,比在夏天的菜地里干活还要累。’子路说:‘跟别人不同道,却又上去搭话,看他的脸色羞惭的样子,我是不懂得这一套的。’从这些话来看,那么君子所注重的操行修养就可以知道了。”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君子见诸侯的原则和对品德修养的看法。孟子通过列举古代的事例,如段干木、泄柳对待诸侯的行为,指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见诸侯。同时以阳货与孔子的来往为例进行说明。文中所引曾子和子路的话强调了君子不应谄媚讨好、违背正道。整段体现出对君子如何处世及保持高尚品德的思考和重视,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观点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