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舍弃。去,离开。
-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 不:同“否”。
- 委:丢下、舍弃。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赏析
这则故事通过描写陈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展现了元方的聪颖和懂礼,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友人的失信和无礼。全文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元方的一番言辞犀利地指出了友人的错误,其思维敏捷和应对得当令人赞叹。而友人从愤怒到惭愧的转变,也表现出了他尚有知错能改的品质。故事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教导人们要守信用、讲礼貌。

刘义庆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1],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2]。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