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出自 的《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拼音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此诗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烟雨:形容细雨蒙蒙,如烟似雾,多用于描绘江南的湿润气候。
  • 浙江:古代指钱塘江,现在主要指浙江省,江水在杭州附近形成著名的钱塘江大潮。
  • 恨不消:心中遗憾无法消除。

翻译

站在庐山之上,遥望那烟雨迷蒙的钱塘江潮,还未亲眼见到,心中就满是千般遗憾,这种情感难以消解。 等到真的亲临其境,却发现除了那壮观的潮水,别无他求,只有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在脑海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向往与实际体验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和留连忘返的情感。"未到千般恨不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展现了对未知美景的期待与渴望。而"到得还来别无事"则揭示了即使亲眼目睹,诗人内心深处仍觉得只有这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才是最令他心动的。整首诗意境悠远,富有诗意,体现了苏轼豪放而不失细腻的情感世界。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0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