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出自 苏轼 的《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拼音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宋晏同叔词采梁简文帝乐府《东飞伯劳歌》中「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改今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赵德鳞词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冯正中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德鳞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才仲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涧泉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方回词名《凤栖梧》,李方舟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以南唐冯正中《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同叔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後阕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密州: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诸城县〉》:「诸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莱州府胶州界四十里,西至沂州府莒州界五十里,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邱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日照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县界九十里。本春秋时,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汉初置东武县,为郡治并领琅邪诸县,後汉改置琅邪国,于开阳以东武等三县为属。三国魏因之。晋初省琅邪县,以东武诸县属城阳郡,太康十年属东莞郡。宋以东武县分属平昌郡。後魏永安二年,置东武郡兼置胶州。北齐改置高密郡,仍置胶州省诸县入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东武县曰诸城,大业初州废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复曰密州。天宝元年,复曰高密郡。乾元元年,复曰密州,属河南道。宋曰密州高密郡,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金曰密州,属山东东路。明洪武元年,始废密州以县,属青州府。本朝因之。按青州府属旧有安东卫,一本从沂州府日照县分置日照,旧隶青州後为沂属而安东未经改归。本朝乾隆七年裁卫,以所辖村庄归入诸城、日照二县,但计其道里,究与日照为近,应将安东废卫列入沂州,附识于此。」 上元:龙榆生笺:「《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钱塘:此代指杭州城。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六·杭州府》:「战国属楚。秦置钱唐县,属会稽郡。汉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後汉永建四年分属吴郡。晋及宋齐梁因之,陈祯明元年置钱唐郡,属吴州。隋废郡,置杭州,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罢,三年改曰馀杭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杭州,天宝元年改馀杭郡,乾元元年复为杭州,属江南东道。五代时钱镠建吴越国(镠都杭州称西府)。宋仍曰杭州馀杭郡,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属西浙路,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三年以为行在所,升临安府为浙西路治元。至元十三年立两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指上元节。 香吐麝:龙榆生笺引《康熙字典》:「《说文》:『麝如小麋,脐有香。一名射父。』」又引南朝梁·刘孝陵《繁华应令》诗:「腕动飘香麝,衣轻任好风。」 「更无一点尘随马」句: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此般风味应无价。」谓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尘随马:龙榆生笺引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句:龙榆生笺:「谓社祭也。《周礼·鼓人》:『以灵鼓鼓社祭。』」此句意谓密州上元节远逊杭州,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却,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乍」。 稀: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希」。按,二字通用。 「昏昏雪意雲垂野」句:意谓密州上元节十分冷清,只有云垂旷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元:即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
  • 三五夜:即正月十五日夜。
  • (shè):麝香。

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灯火辉煌,明月好似霜一般洁白,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在帷帐底吹笙,香气像麝香般散发。更没有一点尘土随着马而来。 寂寞的山城人也已经衰老。击鼓吹箫,刚进入农桑社祭祀。灯火清冷灯盏稀少,霜露已经降下。昏昏沉沉中,雪意浓厚,乌云低垂笼罩着郊野。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杭州元宵景致,通过写灯火辉煌、明月如霜、笙香等,营造出了繁华热闹的氛围。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清冷,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繁华已逝的感慨和被贬山城的无奈。全词言语精简,意境深邃,通过对不同地方元宵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慨叹。整体风格既具有豪放之气,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