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拼音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注释
菩萨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觉悟的心思、念头。
如如不动:佛教术语,指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如是观:像这样看。
优婆塞、优婆夷:梵语,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
序
一切都在变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应化非真」。佛最后念四句偈语,是对《金刚经》义理的概括总结。总之一切「有为法」即一切红尘万象,如梦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闪电,都是转瞬即逝,也就是标目所谓「应化非真」,一切都是变化不居的,是不真实的。你懂得了这一点,你就看开了,你也就觉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众生讲解这个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等所迷惑纠缠,你就不是一个心心念念只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怜的人,而是一个菩萨,一个佛了。菩萨和佛并不是神,而是每一个觉悟了的人。所以对佛的庄严身相也要破除,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树下诞生佛和须菩提通过对话讲解《金刚经》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讲究「扫除」,从各个角度打破人的执著心,阐明万法皆空。但他们同时强调不能因此执著于「空」和「无」,因为执著于空和无就使空和无成了一种新的「有」,这就着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所以经文中也有不少对「无为法」的破除,所谓不住「非相」,不住「断灭相」。这就是所谓不沉顽空,不堕偏枯,不落两边。这样,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既说万法皆空,但又并不完全否定现实,说万法都是变动不居的,但万法还是存在的,因此又强调要获得觉悟不能离开现实的一切琐细事故,说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说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了道理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即须达多,佛陀的弟子。
- 阿僧祇世界:极言数量众多的世界。
- 七宝:指七种珍贵的物质,如金、银、砗磲、玛瑙、珍珠、琥珀、琉璃。
- 善男子、善女人:佛教中泛指行为端正、心地善良的人。
- 发菩萨心:发愿成为帮助他人、普度众生的菩萨。
- 四句偈:佛教中的短诗,每句四个音节。
- 如如不动:形容心境清净,不随外物变化而动。
- 一切有为法:所有由造作而产生的现象或事物。
- 梦幻泡影:比喻虚幻不实。
- 露亦如电: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形容事物易逝。
- 应作如是观:应当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
翻译
须菩提啊!如果有人拿出了无数个世界的财富,用黄金、白银等珍宝来布施,但如果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发起了菩萨那样的慈悲心,哪怕只是拿着这部《金刚经》,哪怕只念诵四句偈语,并且给别人讲解,那么他的福德将会超过那些布施宝物的人。如何才能做到给别人讲解而不执着于形式呢?就像看透一切幻象,内心保持平静不动摇。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世间所有由行动造就的事物,就像梦、像泡影、像露水、像闪电,都是瞬间即逝,不能执着的。
佛说完这些话后,长老须菩提以及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信众(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各界人士,听了佛的教导,都非常欢喜,深信并遵照实行。
赏析
这段经文阐述了佛教中的布施与智慧的重要性。佛陀强调,即使是最丰富的物质布施,也比不上心灵的觉醒和对佛法的传播所带来的精神福报。他提倡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念的精神境界,教导人们看待世间万物都要如梦幻泡影般明白其无常的本质。这种教诲鼓励人们通过修行佛法,而非单纯追求物质财富,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