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出自 苏轼 的《 新居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林: 北边的树林。
  • 寻丈: 指一寻(八尺)到一丈的距离,形容空间不大。
  • 寄我无穷境: 给予我无尽的想象空间。
  • 逐客: 这里指被贬谪的人,诗人自己。
  • : 排斥,这里是被排斥的意思。
  • 结茅: 建造简陋的茅屋。
  • 翳翳: 阴暗的样子,形容小巷幽深。
  • 畦菊: 种在田埂上的菊花。
  • 卒岁: 度过一年。
  • 二顷: 两顷田地,古代土地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翻译

朝阳照进北方的树林,竹子和树木投下稀疏的影子。在这狭小的篱笆间,我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仿佛拥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以前的住处连一张安稳的床都没有,我这个被贬之人如同遭到排斥。如今在这里建起了茅屋,身处这幽深的小巷,虽然简朴却也安宁。几场风雨过后,田间的菊花绽放出新意。抬头看天,低头赏花,这样度过一年足矣,何须再追求那大片的土地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通过对新居简朴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淡然。"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以自然景色开篇,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则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感慨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苦涩,反而在"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诗的尾句"何必谋二顷"更是流露出诗人超脱物质追求,乐于安贫乐道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朴素,充满了哲理与生活智慧。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