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林: 北边的树林。
- 寻丈: 指一寻(八尺)到一丈的距离,形容空间不大。
- 寄我无穷境: 给予我无尽的想象空间。
- 逐客: 这里指被贬谪的人,诗人自己。
- 屏: 排斥,这里是被排斥的意思。
- 结茅: 建造简陋的茅屋。
- 翳翳: 阴暗的样子,形容小巷幽深。
- 畦菊: 种在田埂上的菊花。
- 卒岁: 度过一年。
- 二顷: 两顷田地,古代土地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翻译
朝阳照进北方的树林,竹子和树木投下稀疏的影子。在这狭小的篱笆间,我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仿佛拥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以前的住处连一张安稳的床都没有,我这个被贬之人如同遭到排斥。如今在这里建起了茅屋,身处这幽深的小巷,虽然简朴却也安宁。几场风雨过后,田间的菊花绽放出新意。抬头看天,低头赏花,这样度过一年足矣,何须再追求那大片的土地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通过对新居简朴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淡然。"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以自然景色开篇,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则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感慨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苦涩,反而在"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诗的尾句"何必谋二顷"更是流露出诗人超脱物质追求,乐于安贫乐道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朴素,充满了哲理与生活智慧。